Principle of Economics by Case & Fair-Chapter Three
第三章是講“需求”、“供給”和“市場平衡”這三個概念;繼續更深入地回答經濟學的三大根本問題:
一、甚麼會被生產?
二、如何生產?
三、誰會得到這些生產?
首先要談到的是經濟體中的兩大決策單位~“公司”和“家庭”。基本上“公司”取得勞動力、資本和土地然後決定要生產甚麼樣的商品(物品或服務)來銷售。“家庭”根據他們想要的和可負擔的來進行採買。“公司”和“家庭”之間可以形成一個循環:家庭供給元素(輸入)市場(勞動力、資本和土地)以獲得報酬同時公司由付出報酬得到需求;公司供給產品(輸出)市場(物品或服務)以獲得報酬同時家庭由付出報酬得到需求。這裡要再次強調:生產的三大要素即為土地、勞動力和資本。這個排序是有意義的!告訴我們要善待大地,不要認為資本是萬能的!
再來要談產品(輸出)市場的需求問題:
需求數量改變s.需求改變
需求數量改變原則上是受到價格的上漲或下跌影響。然而影響需求改變的因素就很多,例如收入和品質等。
價格與需求數量:需求法則
基本上價格與需求數量的曲線一定是下滑。舉例來說,同樣一杯咖啡,價錢低時的購買量一定高於價錢高時的購買量。道理很簡單:買家都希望用最少的錢換得最好的東西。
影響家庭需求的其他決定因素
例如收入和財富、其他(替代)商品或服務的價格、品味和偏好以及期望等因素都會影響家庭需求。這邊要順便一提兩種完全相反的商品:一般商品的需求變化會跟隨收入變化,比如說收入增加因此娛樂購物等開銷也增加;次級商品的需求變化則於收入變化相反,比如說收入不好的時候會去夜市大賣場之類的地方大量採購,但是收入變好了以後去夜市大賣場之類的地方採購的量反而減少甚至沒有。
需求曲線位移s.在需求曲線上移動
造成需求曲線位移的原因可能是收入、品質或其他產品/服務的價格;而在需求曲線上移動純粹是售價格的驅動。簡單的來說第一個現象是買家本身和產品/服務內外在環境都有變化;而第二個現象就純粹只是產品/服務內在環境的變化。
從家庭需求到市場需求
其實市場需求就是家庭需求的集合。如果抽樣樣本有代表性而且數量有達到統計學的要求,這樣就可以大概了解市場需求!
接下來談的是產品(輸出)市場的供給問題:
生產成本的影響因素:
1.生產所需的原物料種類;2.所需的每項原物料的數量;3.這些原物料的價錢。
供給法則:
產品生產的數量和產品的市場價格成正比~價格上揚時產量就會上升,而價格下跌時產量就會下降。
影響生產成本的主要因素有:
可取得的技術,還有取得所需數量的勞動力、土地、資本、能量及其他原物料所需的價錢。簡單來說,取得的價錢和生產的數量成反向關係~取得的價錢上揚會造成生產的數量下降。
供給曲線位移s.在供給曲線上移動
當成本、輸入價格、技術或相關產品和服務的價錢有所變動時會造成供給曲線位移;如果僅是產品或服務的價錢有所變動,只會影響供給數量,也就是在供給曲線上移動。
從個體供給到市場供給
其實市場供給就是在每一段時間內,每一項產品的所有生產者的產量總和。
最後總結要談談市場的三種狀態:
在既有的價格下,需求的數量超過供給的數量,稱作超額需求或短缺;
在既有的價格下,供給的數量超過需求的數量,稱作超額供給或過剩;
在既有的價格下,供給的數量等於需求的數量,稱作平衡狀態。
當市場處於平衡狀態時,價格是沒有變動的傾向。不過市場平衡狀態是動態的!當供給曲線和需求曲線單獨或同時位移都會改變原本的平衡狀態,然後產生一個新的平衡狀態!
0 次瀏覽0 則留言